您的位置: 首页 >> 论文集粹

“神龙之年号乃神功之讹”补证

发布时间:2012年12月31日 15:58      点击量:332

“神龙之年号乃神功之讹”补证

  

关于李白出生地,聚讼之说虽多,归纳起来不外蜀中说与非蜀中说两家。非蜀中说结论各异,但都是以李白先世曾流徒西域而李家迁蜀时李白年已五岁为前提。

有唐以降迄于清季,但有蜀中一说,别无他说①。自本世纪二、三十年代,尤其是七十年初郭沫若之中亚碎叶说发表以来,出版界翕然而动,在各种有关出版物中纷纷将李白出生地由蜀中改为中亚碎叶,学术界亦随之雀起,对郭氏新说加以补充、修正,或加以反驳,于是有了数种中亚碎叶说,又有了焉耆碎叶说、条支说,自然也有人重申生于蜀中之传统旧说。郭氏新说影响之大,自有其非学术性原因,此处不论。若纯由学术角度考察,则近世聚讼之说实由清人王琦引起。

王琦在补订宋人薛仲邕《李太白年谱》时,率先根据((代宋中丞自荐表》推定白之生年应为长安元年(701):此一结论已为后来各派各家普遍接受。同时王琦又注意到,李阳冰《序》与范传正《碑》均称李家于神龙之初(705)入蜀,与文中所载入蜀然后生白相  牾,于是提出疑问:“岂神龙之年号乃神功之讹,抑太白之生在未家广汉之前欤?”未做结论②。

这才引出近世的种种异说。

矛盾之说不可两立,你要认定李家神龙之初入蜀,那就必须驳倒入蜀然后李白降生之记载;反之亦然。奇怪的是,从陈寅恪到郭沫若再到当今时贤,凡属非蜀中论者,无不是抓住王琦考定之李白生年(701)和李《序》范《碑》所说李家入蜀之年(705)做文章,对于李家入蜀之后李白才降生的翔实记载则置之不顾!只有胡怀琛曾做出一种解释:李阳冰不说李白生于西域而说他生于蜀中,那是替李白打掩护,以免受人歧视⑧。即便是这类纯属臆测的解释,在持非蜀中说的先生们的论文中也是极难见到的。

他们在论文中固然对李白生于蜀中的记载加以回避,有时却在会议发言中做出解释。有位相熟的先生就曾在一次会上指出。魏颢《序》中谓白“身既生蜀”,不是说他降生于蜀,而是说他生长即成长于蜀。然则,同文前边还有“蜀之人无闻则已,闻则杰出,是生相如、君平、王褒、扬雄,降有陈子昂、李白”云云,又做何解释?难道这些人也并非降生于蜀而仅是成长于蜀吗?再有李阳冰((序))中。“神龙之始,逃归于蜀,复指李树而生伯阳”云云,这该是说的降生了罢!

要之,魏《序》、李《序》、范《碑》所载李白之生均在李家入蜀之后,这便是蜀中说者立论的主要依据,也正是非蜀中说者所竭力回避的。

至于李家入蜀的时间问题,蜀中说者却未回避,而是采取了王琦的推测:“神龙之年号乃神功之讹”。李家于神功元年(697)入蜀,李白于长安元年(701)降生,如此则李《序》范《碑》云云便不存在自相  牾的问题。

古代文献中一字之讹原是常见的,而唐代的文献已不存在错简的问题。既然非蜀中说者可以将“咸秦”释为“碎叶”或“成秦”之讹,将“金陵”释为“金城”之讹,蜀中说者将“神龙”释为“神功”之讹似亦无可厚非。问题在于,“神龙”有三年,“神功”只有一年,是否也能称“始”称“初”?不少非蜀中说者就此提出质疑,看来这已成为蜀中说能否成立的关键。

下边举李从军先生文中的一段话:

岑仲勉《唐史余沛》中宗条,引苏颋《唐  碑》:“神功初征拜辅国大将军,同中书门下三品。”于“功”字下注“‘龙’之讹。”未加证明。有的研究者引《新唐书))宰相表及唐  本传证“功”实“龙”之讹,说明这两个字容易混淆,从而证明李白文献中“神龙初”是“神功初”之误。不过这个例证却是举错了,两个字容易混淆是事实,但是要知道《唐  碑》中错的恰恰与李白文献中相反,即“神功初”为“神龙初”之讹当然是完全可能的,但反过来就不行,即“神龙初”不可能是“神功初”之误!岑仲勉先生为什么未加证明呢?理由很简单,因为“神功初”本身不能成立,“神功”不能言“初”④。

文中所说“有的研究者”便是指我,可能是出于客气没有点名。批评口气如此武断,其根据还在同文上边的一段话:

年号至少在两年以上的才能曰“初”,而武则天神功年号却是万岁通天二年的改元,改元时间在九月,次年正月即是圣历元年。这样,神功年号总共只有四个月时间,又怎么能称“神功初”“神功之始”呢?绝无可能!

其实,李从军先生还不够仔细,我还可以做点于他有利的补充。他忽略了武则天自天授(亦即载初)元年(690)起即实行新历法,以永昌元年(689)十一月为正月,十二月为腊月,旧正月为一月,十月为岁末;此种新历法推行至久视元年(700)终止。神功元年(697)既在新历推行期内,又是到了九月才改元,十月便是岁终,连此年闰十月(这也是李从军忽略的一点)计,亦仅得三个月。

实际上仅存在三个月的一个年号,也可以称“初”称“始”吗?可以的!谓予不信,请读下边一段文字:

神功初,清边道大总管武攸宜破契丹凯还,且献俘,内史王及善以孝明帝忌月,请鼓吹备而不作,方庆曰:“晋穆帝纳后,当康帝忌月,时以为疑。荀讷谓《礼》有忌日无忌月……世用其言。臣谓军方大凯,作乐无嫌。”诏可。  (《新唐书·王传》)

按史家惯例,凡中途改元之年,即便是发生在改元之前的事。在多数情况下也都称新年号某月某日,不称旧年号某月某日。那么,这里所谓“神功初”究竟指的神功元年什么时间呢?文中言及武攸宜讨契丹凯还和武士   (孝明帝)忌月两件事。按士   卒于贞观九年而卒月不详。至于武攸宜讨契丹,《新唐书·则天皇后本纪》于万岁通天元年载:“九月庚子,同州刺史武攸直为清边道行军大总管,以击契丹。”(《旧唐书》及《资治通鉴》所载相同。还朝时间,《新唐书·王  传))但曰“神功初”,《旧唐书·王方庆传》则曰“神功元年七月,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破契丹觊还”;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于则天后神功元年亦载“七月庚午,武攸宜自幽州凯旋”。相互印证,可见《新唐书》所说“神功初”为神功元年七月无疑。

七月已届秋季,为何称“初”?就因为是年九月才改元为神功,七月尚属万岁通天二年,称“初”正是为了同正式改元之后相区别。

根据以上论证,不但王琦所说“神龙之年号乃神功之讹”可以成立,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指出;李家入蜀应在神功元年(697)正月至八月之间这段时间。

非蜀中说者对于“神龙之年号乃神功之讹”还有另一责难:“范碑、李序都是作神龙时归蜀的,难道两文竟这样凑巧,全都把‘神功’错写成‘神龙’了吗?”(《李白考异录》28页)这个问题好回答。按范《碑》所叙白之家世及经历,洋洋千余言,决非仅凭其所见之十数行残谱所能办,必然还另有所据,李《序》即其主要依据之一。兹将二文各摘一段加以对照:

李白,字太白,陇西成纪人,凉武昭王   九世孙,蝉联   组,世为显著。中叶非罪,谪居条支,易姓与名。然自穷禅至舜,五世为庶,累世不大曜,亦可叹焉。神龙之始,逃归于蜀,复指李树而生伯阳。惊姜之夕长庚入梦,故生而名白,以太白字之。(李阳冰《草堂集序》)

公名白,宇太白,其先陇西成纪人。绝嗣之家,谱牒难求,公之孙女搜于箱箧,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,纸坏字缺,不能详备。约而计之,凉武昭王九代孙也。隋末多难,一房被窜于碎叶,流离散落,隐易姓名,故自国朝以来漏于属籍。神龙初,潜还广汉,因侨为郡人。父客以逋其邑,遂以客为名,高卧云林,不求禄仕。公之生也,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,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,名与字,咸所取象。(范传正《李公新墓碑序》)

范《碑》较之李《序》,详略有别,用辞遣句有异,亦有增益,却也多处透露出踵武之迹。可以肯定地说,范氏这段文字曾参照李《序》,并非仅依据伯禽那十数行手疏。再考虑到那十数行手疏业已“纸坏字缺”,我们更有理由认定“神龙”年号亦由李《序》传讹。

“神龙之年号乃神功之讹”若能成立,李白生于蜀中之传统旧说还有什么破绽呢?我想是没有了。不过,近世的中亚碎叶说、焉耆碎叶说、条支说、李广之后说、李轨之后说、李敬业之后说、非李姓说、胡人说、混血儿说等等,自不妨继续说下去;需要澄清的是这些说法均属李白家世之争,与李白出生地实不相干。

在我看来,李白家世确实存在难解之谜,但李白本人是蜀生蜀长,这一传统结论却是确定无疑,牢不可破的。

注①历史上出现过的争论实属籍贯之争而非出生地之争,详见拙文(《评李自出生碎叶说兼及其籍贯问题》(《江汉论坛》1984年第11期)。

 ②在《年谱》正文中未做结论,在跋文中却有“太白生于蜀中”云云。可见他